明朝可以说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朝代嘉汇优配。
首先最让人称奇的,就是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。他出身贫苦农家,既无财富又无文化,还曾在寺庙里当过和尚,后来又投身乱世做过流民。按常理,这样的人生轨迹与“皇帝”二字毫不相干,但朱元璋硬是凭借超凡的胆略与智慧,建立了大明王朝。而且,他不仅仅是“当上了皇帝”,而是把皇位坐得稳稳当当,治国理政颇有成就。除了因大规模清洗功臣、刑罚严苛而让后世颇多非议外,他在军事谋略、治军建制、社会福利、教育推广等方面都可圈可点,而且还是个勤勉异常的工作狂。
然而,当人们谈起朱元璋时,往往第一印象就是“杀功臣”。像李善长、蓝玉、傅友德、周德兴这些开国元勋,几乎没有什么好下场。但实际上,并非所有功臣都死于屠戮,许多人也安然病逝。朱元璋每一次下手几乎都有特定目的,他绝不是滥杀无辜之人。只不过,因为他生性多疑、为人极其苛刻,眼中容不得半点瑕疵,才给后世留下了“多疑狠辣”的印象。
展开剩余68%这种性格,他的近臣袁凯感受尤深。袁凯,字白燕,江南华亭人(今上海),才学出众,尤擅诗文,因一首《白燕》而声名鹊起。他早年曾在元朝当过府吏,元亡后有人将他推荐给朱元璋,于是得以入仕嘉汇优配,担任御史。袁凯亲眼见过皇帝对功臣的诛戮,心中常常不忍。尤其有些案例令人唏嘘:有人在贺表中写“天生圣人,为民作则”,偏偏“则”字与“贼”谐音,竟成杀身之祸。袁凯虽觉得冤枉,却不敢直言劝谏,否则下一个倒霉的必定是自己。
于是他想了个办法,委婉地对朱元璋说:“陛下,如今武将们文化素养不足,若要长治久安,礼仪制度不可或缺。不如开个学习班,让他们学习君臣之礼,这样才能更好地辅佐您。”朱元璋觉得此法可行,当即批准。实际上,袁凯的用意是减少将领因口误或文字失当而触怒皇帝,从而“庶得保族全身”。这种看似无关痛痒的建议,背后却藏着他的一片苦心。
朱元璋是天下最难伺候的上司,袁凯自己也差点栽在“说话”上。有一次,皇帝特意让太子朱标参与处理国事。朱标心地仁厚,经常为囚犯减罪,与朱元璋的铁血作风形成鲜明对比。某日,朱元璋审完案卷后交给太子复审,太子觉得量刑过重,削减了几条死罪。朱元璋虽早知儿子仁厚,但心中好奇,便问袁凯:“你说,是朕的做法对,还是太子的做法对?”袁凯心知不好答,便小心翼翼地说:“陛下法之正,东宫心之慈。”这原是滴水不漏的答案,却偏偏让朱元璋觉得他老奸巨猾,从此在朝堂上常斥其“持两端者”。
袁凯意识到危险逼近,于是装疯卖傻自保。有人奉命试探,用木工的钻子扎他,他毫无反应,装得像真疯了一样。朱元璋最终信了,将他放归故里。袁凯此后过着清苦但安稳的余生。虽然他“疯癫”多年,吃尽苦头,但总算保住了性命。
可以说,袁凯是个极懂“说话艺术”的人。若非生不逢时,遇上朱元璋这样挑剔多疑的君主,他的圆滑与机敏或许会在其他岗位上大放异彩。正所谓“伴君如伴虎”,在朱元璋身边能全身而退,本身就是一种智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