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在网上看到一些让人惊掉下巴的言论股巢网,比如 “吃绿豆能治百病”,或者 “地球是平的”,更离谱的还有人说 “秦始皇其实没死,他一直在地下操控着现代社会”。
关键是,这些荒诞不经的说法,居然还有一大群人深信不疑,疯狂点赞、转发,甚至还拉帮结派,攻击那些提出质疑的人。
你可能会纳闷,这些人是怎么了?怎么会相信如此离谱的东西?
其实,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现象 —— “傻子共振”。
“傻子共振” 这个概念,最早出自社会学家戈夫曼 1959 年出版的著作《傻瓜的共振:组织内愚弄的行为》。戈夫曼认为,在实际社会互动里,人们并非总是理性、清醒的,而是处于一种 “愚弄与被愚弄” 的状态。当人们感觉自己被排除在某个社会圈子之外时,为了获得圈内人的认同,他们会采取相同的行动。这些行动可能荒谬至极、毫无意义,但这是他们获取认同的手段。简单来说,就是人们为了融入某个群体,即便明知某些行为或观点很傻,也会跟着去做、去相信。
展开剩余80%在过去股巢网,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有限,持有荒谬观点的人就像散落在四处的孤岛,形单影只,影响力微乎其微。比如,某个偏远村子里,有个人声称自己发明了一种永动机,不用任何能源就能永远运转。由于消息传不出去,也就只有村里几个人知道,大家听了哈哈一笑,也就过去了,这种荒谬的说法很难掀起什么风浪。
然而,时代变了,互联网的出现,彻底改变了这一切。它就像一个超级大喇叭,把各种声音无限放大,又像一张无形的大网,将世界各地的人紧密相连。在这个虚拟空间里,原本分散的 “傻子” 们如同找到了组织,迅速聚集在一起。再加上算法的推波助澜,情况变得愈发糟糕。算法就像一个狡猾的 “私人管家”,它会根据你的浏览记录、搜索历史、停留时间等,精准地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。也就是说,你越喜欢什么,它就越给你推送什么。如此一来,每个人都被禁锢在自己的 “信息茧房” 里,如同被蚕茧包裹,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,听到自己想听的。渐渐地,人们丧失了对多元信息的接触,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退化。
社交媒体的一些功能,比如 “拉黑”“取关”“不想看类似内容” 等,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用户通过这些功能,主动将与自己意见、兴趣不符的内容和人群隔绝在外。久而久之,你身边围绕的都是和你观点相似、兴趣相投的人,你们互相认同、互相强化,形成了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 “小圈子”。在这个圈子里,你的意见被不断重复、观点被持续认同,最终导致视野越来越狭窄,思想变得偏激极端,“傻子共振” 就这样形成了。
回顾这些年,“傻子共振” 引发的闹剧可不少。就拿 2011 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来说,当时网上突然传出一个消息,说吃碘盐可以防辐射,而且海水会被污染,以后盐会变得稀缺。这个毫无科学依据的谣言,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瞬间激起千层浪。一开始,可能只是少数人半信半疑,但随着在相关信息上停留的时间变长,算法开始发力,不断推送类似的 “抢盐” 信息。“回音室效应” 逐渐显现,越来越多的人被裹挟其中,最终演变成一场全国范围的抢盐狂潮。超市里的盐被抢购一空,有的人甚至整箱整箱地囤,价格也被哄抬得老高。后来,官方不得不出面辟谣,科普碘盐根本无法防辐射,这才慢慢平息了这场闹剧。但在当时,无数人被这种荒谬的观点牵着鼻子走,失去了基本的理性判断。
再看看 2024 年高考期间,网上又流传出一个离谱的谣言,说清华大学的名字源于庚子赔款,寓意是 “清除中华”,一时间舆论哗然。不少人连查证都不查证,就义愤填膺地在网上声讨,要求清华大学改名。这些人在 “信息茧房” 里,只看到了这个片面、错误的信息,并且在群体情绪的渲染下,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,盲目跟风,成为了 “傻子共振” 的牺牲品。
那么,为什么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,“傻子共振” 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呢?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。
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,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,但同时也让信息变得鱼龙混杂。在海量的信息中,人们往往懒得去辨别真假、去深入思考,而是更倾向于接受那些简单、直白,甚至是极端的观点,因为这样不需要费太多脑筋。就像短视频平台上,那些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能看完的内容,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。相比之下,深度阅读、系统学习则显得枯燥乏味,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所以被很多人弃之不顾。有数据显示,现在大部分人阅读文字内容时,一旦超过 200 字,就会开始不耐烦,甚至直接跳过。这种浅尝辄止的信息接收方式,使得人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、表面化,难以形成全面、深入的认知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人类天生就有从众心理。在群体中,人们往往害怕被孤立、被排斥,所以会下意识地选择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。当周围的人都在相信并传播某个观点时,即使这个观点看起来很荒谬,为了融入群体,获得归属感,很多人也会选择随波逐流。而且,群体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,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在群体中迅速蔓延,引发连锁反应。在 “傻子共振” 的群体里,这种情绪的感染会让人们更加冲动,失去理智,做出一些平时难以想象的事情。
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而言,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,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。在这种情况下,人们更渴望获得一种简单、直接的认同感和满足感。“傻子共振” 所形成的群体,恰好能给他们提供这种感觉。在这个群体里,他们不需要思考太多,只需要认同群体的观点,就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,从而获得一种虚假的安全感。
“傻子共振” 现象提醒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盲目跟风,不随波逐流。我们要努力打破 “信息茧房” 的束缚,拓宽自己的视野,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,坚守自己的理性和判断股巢网,不成为 “傻子共振” 的一员,让自己的思维在多元、开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。
发布于:江苏省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